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白露过后,天气持续转凉。位于大渡河畔的乐山市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园区,村民们在秋收后的田地里,忙着栽种、管护萝卜、白菜、芹菜等晚秋蔬菜和大豆、土豆、红薯等晚秋粮食作物,十里平畴呈现一派繁忙的秋种秋管景象。
“晚秋农业生产不可小觑,按照去年的行情,这片秋白菜创收50万元没问题!”9月18日,在粮蔬现代农业园区嘉农镇盐溪口村段的一片菜地里,种植大户刘华君指挥工人给秋白菜锄草、施肥。刘华君说,近年来他流转村民的100余亩土地种植粮食和蔬菜,一年一季玉米三季蔬菜,亩均收益上万元,特别是秋蔬菜因气温较高生长期短而见效快,效益较为明显。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将秋蔬菜种植面积由去年的50亩扩大到105亩,并在开展市场调查后种上了俏销的秋白菜品种。
![]() |
“这种火热的生产场景,是我们抢抓有利时机,全力抓好晚秋农业生产的一个普通镜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入秋以来,沙湾区按照“扩面增产、精种细管、优化服务、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综合当地温度、气候、土壤、光照等因素,重点抓好再生稻、秋土豆、秋红苕、秋大豆、秋蔬菜等晚秋农作物生产,发动广大村民演好增收“压轴戏”,主动向土地要粮要菜要效益,全力守住百姓“米袋子”,丰富市民“菜篮子”,鼓足村民“钱袋子”,育出群众“好日子”。
该区突出示范带动,在8个镇的10多个重点村,采取现场示范、样板展示等方式,因地制宜建成晚秋农业生产示范点18个,引导带动周边村民科学、规范种植晚秋农作物。强化农资储备,有针对性地调运优质种子及种苗150万公斤、化肥80万公斤、农药1.2万公斤,并分解到9个镇的71个农资销售点,为广大村民开展晚秋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农资保障。注重挖掘土地潜力,组织农业专家强化晚秋农作物种植指导,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应种尽种的原则,指导村民特别是种植大户科学搭配、种植农作物,有效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全区新增晚秋农作物面积2000多亩。加强技术服务,针对晚秋生产种类多、生产周期短、技术性强等特点,将区、镇、村农技员组成晚秋生产服务队,走村串户并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召开培训会、现场示范等方式,在晚秋农作物的播种、移栽、防病、治虫等方面为村民提供精准技术服务。
![]() |
“要注意稻田的保墒保水,合理使用发苗肥,并科学防治飞虱等病虫害……”连日来,踏水镇踏水村党委书记陈俊松领着镇、村农技员,深入田间指导村民科学管护再生稻。技术员耐心细致地讲解、反复认真地示范,令村民们心领神会,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陈俊松说,踏水村海拔低、气候好、田肥壤沃,发展再生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再生稻价格较高,为了多产粮多创收,广大村民自发蓄留再生稻,全村每年蓄留面积保持在2000亩以上,亩均产量达到200多公斤,总产量达40万公斤,年可创效益200多万元。
![]() |
“截至目前,全区落实晚秋生产种植面积4万多亩,其中,再生稻、秋土豆、秋红苕、秋大豆、秋蔬菜已分别完成1.8万亩、9000亩、9000亩、4000亩、2000亩,预计晚秋农作物总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可为全区农民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50元以上。”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农业农村局将指导各镇加强晚秋农业生产田间管理服务,确保全面夺取丰收,并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晚秋农产品产得出、销得掉、卖价好、能增收,把增收“压轴戏”演成群众致富的“重头戏”。(图文由沙湾区政协农人资环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