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协作】跨越山海的这一年,一生难忘

2024-07-09 10:50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陈荞

四川新闻网消息 近日,第25届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圆满结束在金口河的支教服务。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青春,如同晨曦中的露珠,晶莹剔透,充满生机。研支团的成员们身着鲜衣,心怀壮志,用这份青春的活力和热情,怀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跨越山海,来到了金口河这片热土,点亮了偏远地区孩子们的世界。 

(支教团全体成员合影)

据了解,此届研支团共有八名支教老师,他们分别扎根于永和镇第一小学、永和镇第二小学、金河镇吉星小学以及和平彝族乡流黄水小学四所学校,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等16门课程,累计为23个班级的学生提供了教学服务,覆盖了一到六年级共计700余名学生。这一年来,他们共完成了3700余节课时的教学任务,为金口河的孩子们开启了一道道崭新的“知识”大门。

在离岗座谈会上,他们每个人都回顾了这段难忘的支教经历,谈起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那些充满欢笑和泪水的瞬间,那些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成员们动容不已。“巍巍大瓦山,滔滔大渡河,在来到金口河的路上,壮美的风光就深深吸引了我。支教的过程中,每当我讲述起城市的生活、科技的发展和世界的奇妙,孩子们的眼中都会闪烁出兴奋和向往的光芒。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支教的决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更广阔天地的窗户。当然,我也遇到了不少挑战。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有时候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与孩子们沟通,去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个瞬间。可以说,大瓦山的巍峨壮观,大渡河的波涛汹涌,都成为了我与山区孩子们共同成长的见证。”支教团成员杨欣说道。 

(杨欣指导学生拼装模型)

在支教团中,有一位成员,叫汪慎思,服务于和平彝族乡流黄水小学,担任英语教学和大队辅导员。她回忆道,初次踏上去往学校的旅途,山下的道路狭窄而泥泞,如同一条曲折蜿蜒的巨龙,在群山间穿梭。但这一切的惶恐,在汪慎思走进校园的那一刻,都烟消云散化作心中的温暖与坚定。彝族孩子们那纯真无邪的笑脸,如同盛开的花朵,映照着汪慎思的眼眸。他们齐声高唱祝酒歌,歌声悠扬而动听,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直击汪慎思的心灵深处。那一刻,汪慎思的内心充满了澎湃的力量。“我相信最清晰的脚印是印在最泥泞的路上的,自己一定可以教好这些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去年彝族年,孩子们邀请汪老师穿上了彝族的传统服装,一起跳达体舞。大家笑容灿烂,旋转跳跃,仿佛一朵朵美丽的山花绽放在和平彝族乡的半山腰上。欢声笑语中,汪慎思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心思细腻的孩子对她说:“汪老师,我们很喜欢你,你不要走好不好,等明年彝族年,你还来教我们吧!” 

(汪慎思在授课)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铮铮誓言化为了实际行动,过去一年,支教团在金口河团区委、区教育局的关心和支持下,秉承“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校训,发扬“奉献、 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始终坚持以地方需求、学生需求为导向,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方针,围绕物质帮扶、精神帮扶两个基本点,开展支教工作,担当扶贫接力使命,为金口河区教育、公益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一年,研支团充分挖掘高校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双减3+X”引领成长计划系列主题巡课,巡课包含四所服务小学,惠及学生达400人次;这一年,研支团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各自支教小学建立航模社团、鼓号社团、朗诵社团等学校兴趣社团,助力五育并举,真正从实处做到帮助学生减负增能;这一年,研支团充分打造爱心课程,开设“七彩假期”暑期公益培训班,以公益课程充实留守儿童暑期生活,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服务项目获2023年第七届立邦“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全国铜奖;这一年,研支团充分汇聚社会爱心,开展“彝区儿童暖冬行动”项目,为服务地四所小学筹集保暖秋衣秋裤、棉衣、棉鞋等过冬物资,总价值四万余元,惠及学生312名;这一年,研支团充分实施定向精准帮扶,开展第九届“双百1+1”筑梦工程,精准对接42名山区学生,浙江理工大学参与帮扶师生人数达1100余人。浙江理工大学学生和老师分别与山区孩子每月进行一次物资寄送和书信或视频交流,从物质、精神两方面实施长期全方位的关爱帮扶...... 

2070公里,见证着山海之间的支教情缘。十年来,一代代浙理支教老师们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西部地区的深情厚意,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赴金口河的支教之路。他们跨越数千里的距离,忘我付出,不懈奋斗,将东部沿海的先进教育理念与西部山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一段段跨越山海的情缘。从2013年以来,浙江理工大学先后派出了10批共计65名志愿者前往金口河支教,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活动至今共计募集了资金60余万元,衣物2300余件、书籍1800余本、各类文具数十箱,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保障,“双百1+1”筑梦工程共计对接了500余名孩子,为他们提供物质和心理上的帮扶。

支教,如春风吹拂大地唤醒知识的种子;如夏雨滋润心田浇灌未来的希望;如秋阳温暖心灵照亮前行的道路;如冬雪净化世界,铺就成长的坦途。“希望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接过我们手中的旗帜,奋力续写浙理支教事业的精彩华章,成为怀抱梦想、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支教老师,让青春在金口河绽放出绚丽之花!”对于续写两地的情缘,支教团团长李羽佳表达了最后的期望。 

(李羽佳与学生合影)

“那远山,呼唤我”。金口河敞开怀抱,热情地欢迎每一位怀揣梦想、乐于奉献的支教者,由衷地呼唤每一位有志青年,共同为这片土地上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播种希望,培育未来。跨越山海,青春无悔。愿每一位支教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用青春和热血的笔触书写无悔的支教篇章,让金口河的明天更加美好!(供稿:乐山市金口河区融媒体中心 田米 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