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成为像我的老师一样的人”
“那把吉他温暖了我的整个寒冬”
坐落在小凉山的勒乌乡,一间小小的教室里,传出吉他的和弦声与稚嫩歌声,那是邱卡华带着14位“妞妞们”弹拨着吉他,吟唱着彝语山歌。
![]() |
邱卡华给“妞妞们”上吉他课
他注视着这群孩子纯真的面庞,眼中充满了骄傲和柔和。这些孩子是峨边县勒乌乡中心小学的“妞妞合唱团”,而邱卡华是眉山职业技术学院选派至峨边县的顶岗支教实习生。
谈到支教的初衷,邱卡华真情流露,“多年前的秋天,一位年轻的支教老师带着一把吉他温暖了我的整个寒冬。”因为得到过大爱,所以他想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听闻学校的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活动,邱卡华就义无反顾地报名,担任了峨边彝族自治县勒乌乡中心小学二年级(1)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在第一个学期结束后,邱卡华对那些孩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难以割舍。归校后,他主动找到辅导员老师,积极表达了自己希望再次前往勒乌乡小学支教的强烈愿望。
![]() |
邱卡华和“妞妞们”合唱彝语歌曲
邱卡华是师范教育系合唱团的“门面担当”,擅长歌唱与吉他弹奏的他来到勒乌乡后,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除了上语文课,邱卡华教授音乐、体育课程,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每当课间,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地来到邱卡华的办公室,围绕在他的身边,让邱卡华教他们唱歌、弹吉他。
“大学期间我靠着吉他特长在学校附近的琴行兼职教学,才解决了生活所需,多年前的这把吉他成为了动力推着我翻过一座座山,克服一重重困难。”如今,这把吉他也陪伴他来到了勒乌乡,邱卡华希望这把吉他也能够成为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动力。
![]() |
邱卡华参与学校吉他社团活动
邱卡华所带班级,大部分同学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普通话基础差,生活中更习惯于用彝语沟通。面对这样的情况,邱卡华决定利用周末的时间,走进村子,带领孩子们练习拼音,“一去就拿出课本,孩子们肯定非常抵触,我就背着吉他先带他们唱会儿歌,这样他们就愿意学习了”。
在邱卡华一次家访中,他看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学生杨康和他上幼儿园的弟弟正在赶着羊群,而他们的奶奶则在旁边的灌木丛里背着更小的弟弟割着干草。目睹这一幕,邱卡华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我终于知道杨康为什么每次都早早地把作业写完,甚至在我上课时,都在偷偷写作业,原来是回家后要帮奶奶忙家务,他小小的肩上已经压了照顾更年幼弟弟们的担子。”这样的经历让邱卡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支教教师,责任和使命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及时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
“支教虽然辛苦,但心里总是甜的。看着原本因为普通话不好内敛羞涩的孩子们敢于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勇敢展示自己,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回顾这段时间的支教经历,邱卡华脸上洋溢着幸福。
他感慨地说:“这段支教经历一定会对我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记者手记】
这是一个在大山深处,“爱”代代传递的故事,也是梦想的延续。
那些被光照亮的人,也想成为照亮他人的光。儿时遇到带吉他来大山支教的老师,在邱卡华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经发芽、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是坚持梦想、传递爱心的最好证明。
邱卡华走回大山,助力孩子们梦想的实现,也让他的梦想获得了更为深远和持久的生命力。小凉山“妞妞合唱团”的逐梦之旅,反映了彝族地区群众需求的变化——从物质需求逐渐提升到精神需求。这样的变化,源于支教老师中无数个“邱卡华”的付出。这种爱的传递与延续,或许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来源:乐山新闻网)
原文链接:“爱”在大山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