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热线:李先生 18398631116 | 监督电话:13908239503
新 闻
NEWS
乐山要闻图文头条乐山新闻
区县新闻精准扶贫
产 经
INDUSTRY
教育文旅医卫交通 农林 财经
嘉州.人物生态.科技 法制.社会
区 县
COUNTY
市中区 五通桥 沙湾 金口河 峨眉山市
犍为 井研 夹江 沐川 峨边 马边 高新区
周德利:带病也能闯出一片天地
2020-10-17 13:46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消息(李明江)大渡河北岸的古今寺,当年宋希濂正是在这里被活捉的。古今寺附近,就是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月包村。

月包村是峨边106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全村有精准扶贫户127户 人,村里的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是典型的留守老人村。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月包村基础设施得到空前改善,科、教、文、卫条件得到极大提升,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月包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家庭出身贫寒的周德利,拖着孱弱多病的身躯,硬是用勤劳的双手,借助国家扶贫政策的东风,奔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月包村集中安置区

面对困境 始终积极乐观

周德利,月包村一组村民,出身贫寒,学历不高,却是一个勤劳的人。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大家面朝黄土背朝天也填不饱肚子时,家徒四壁的周德利选择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矿山务工。凭借他吃苦耐劳的品质,一家人生活过得还算富裕,不久还新建了砖混住房。

然而,命运总会捉弄人。

由于打工条件简陋,防护措施不力,1999年,正在矿井作业的周德利突感不适,全身乏力,继而被确诊为矽肺病。他不得不放弃矿山的工作,先后辗转成都、重庆等各大医院寻医问诊,不到2年时间家中积蓄全部花光。

丧失高强度体力劳动能力、失业、子女读书、就医等多重困难叠加,周德利一家的生活开始愈发困难起来,经济更是捉襟见肘。

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他没有自我放弃。虽然因为身患矽肺病,找活儿时经常碰壁被拒绝,但他从来没有停止寻找过,也从不怨天尤人,反而表现得愈发坚强。他一边遵从医嘱配合治疗,一边承接一些本地的轻松活儿。实在没有活儿时,就在家帮助妻子耕作。即便如此,家庭收入还是骤减。随着子女渐渐长大,读书开销也增多起来,一家人经济拮据,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2014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周德利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级帮扶力量开始对他家实施精准帮扶。

不等不靠 日子越过越好

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联户干部、乡贤等经常来周德利家做客,与他讲政策、话发展。及时将他家纳入低保救助,落实产业周转金1万元,小额信贷4万元,鼓励其发展“五小产业”,同时为他积极落实农村医疗保险、大病救助等政策,逢年过节各种领导干部也纷纷来看望慰问,周德利家庭收入开始逐年递增,2017年人均稳定性收入达4907元。2018年、2019年,周德利全家务工净收入合计达50000元,其自主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逐渐形成。

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增多,周德利寻思着,不能一直依靠政策兜底脱贫,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收。考虑到自己和妻子不能外出务工的实际情况,周德利计划开始养猪。

2018年初,他主动找到第一书记、联户干部,谋划持续稳定脱贫计划。尚未等到其他人表达,他娓娓道来,“我丧失了高强度劳动能力,只能在就近打短工,空闲时帮助爱人种地和养殖,两个儿子外出务工,挣点钱回来给我们老两口扩建养猪圈……”一副“大将军沙场点兵”的样子。帮扶干部仔细听完他的计划,觉得可行度高,都表扬他不等不靠,主动作为。

为此,周德利首先考取了驾驶执照,购买了一辆小型三轮货车,方便载运饲料及肥猪。同时周德利在自家住房旁边建起了一个养殖场,准备扩大养殖规模。他叫回儿子,一家人平地基、拉钢筋、拌水泥……除不懂的技术外,能自己完成的工作都自己人干。一家人每天像帮扶干部一样,“五加二”“白加黑”地忙绿着,终于建成了一个可存栏100头的现代化小型养猪场。

周德利家喂养的肥猪

考虑到自身投资能力、猪瘟输入风险等因素,他及时购买了能繁母猪8头、仔猪10头,等到能繁母猪生仔填槽再补栏。

养殖场开始进入正轨后,他鼓励动员两个儿子继续外出务工挣钱,自己和妻子负责家里种植和养猪场经营。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他和妻子就已开始打扫猪圈、拌食喂猪。

拖着孱弱多病的身躯,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周德利无形中成了大家眼中舍得干舍得拼的脱贫致富能人,被村两委树为脱贫致富能人先进典型。周德利一家人的日子在不断奋进中越过越有盼头。

 

编辑: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