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乐山依托全市8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6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非遗文化,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用红色基因“补钙壮骨”,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
网络党课、微视频 用新媒体讲好红色文化
“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丁佑君烈士纪念馆,共同了解丁佑君烈士短暂却光辉的一生……”6月24日,一场特殊的网络直播活动在丁佑君烈士纪念馆开始了,5万余名观众跟随乐山新闻网主播的镜头,走进位于五通桥区菩提山上这座庄严肃穆的纪念馆。
创新开展网络党课
“为革命牺牲的英烈永垂不朽!”“向丁佑君同志学习”……近50分钟的网络党课里,在讲解员带领下网友们重温了丁佑君烈士从在五通桥出生、在成都学习、参加革命直至不幸被俘壮烈牺牲的光辉一生,再一次被其英勇无畏的事迹所深深震撼和感动。
记者了解到,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丁佑君烈士纪念馆已经接待400余批次,共6万余人次来此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为了充分用好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让更多人能够直观感受“红色文化”魅力,乐山创新使用新媒体,通过网络直播开展党课学习,让数以万计的网友都能跟随镜头走进全市各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专业讲解员通过实地实物、生动讲解等形式,增强学习吸引力,为党史学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红色记忆”专题微视频
除网络党课之外,由乐山媒体组成的专业团队分别走进郭沫若故居、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永利川旧址等地,通过拍摄微视频的方式推出了“红色记忆”专题栏目,用画面展示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讲述一幕幕感人的革命场景,用广受群众欢迎的方式讲好“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薪火相传。
灵活用好“非遗” 让红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井研农民画是乐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饱满的构图、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质朴的画风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井研县组织农民画画家们,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非遗相结合,深挖当地红色文化,开展“农民画、画党史”活动并进行展览,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党史学习教育。
井研农民画《中共井研特支成立》(作者:蔡燕)
“1934年井研县的各级党组织遭到敌人严重破坏,在极端严酷的斗争环境下,我们县上有三名地下党组织领导者就成立了特别党支部,继续闹革命”井研县农民画画家蔡燕说,因此她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中共井研特支成立》农民画,用群众喜爱的方式讲好本土红色故事,宣传红色文化。
今年4月以来,当地饶绍清、饶艺、蔡燕、聂朝政、李骥等5位井研县农民画画家、井研农民画非遗传承人以长征、井研党史为主题进行创作,完成了《彝海结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毛慈影组织农民运动闹革命》《拱辰党支部成立》《穿山引水灌井研》等14幅作品。其中既有回顾艰苦卓绝的红色征程,反映党的历史上重大事件的画作,又有展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当地人民艰苦奋斗取得显著成效的画作,在当地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
井研农民画《飞夺泸定桥》(作者:饶绍清)
井研农民画《穿山引水灌井研》(作者:饶绍清)
据了解,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乐山灵活运用“非遗”,深挖地方特色,创新方式方法,利用山歌、刺绣、绘画等一系列扎根群众的特色非遗文化载体,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形式,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真正做到让党史学习入脑入心。乐山新闻网 宋瑞琦